logo icon

关于执行力与自我管理的思考

在科技行业工作多年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聪明人都有同样的毛病——想法很多,但真正落地执行的却寥寥无几。这让我想起了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:技术债(Technical Debt)。

关于执行力与自我管理的思考

在科技行业工作多年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聪明人都有同样的毛病——想法很多,但真正落地执行的却寥寥无几。这让我想起了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:技术债(Technical Debt)。

关于执行力与自我管理的思考示意图
关于执行力与自我管理的思考示意图

思维债务的累积

研究表明,人类大脑每天会产生约 6 万个念头,绝大部分都会消失。我以前总觉得,好的想法会自然而然地留下来,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去实现。后来发现这完全是自欺欺人——那些没有立即行动的想法,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。

我在工作时观察到,那些总能拿得出成果的工程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他们会立即记录并执行有价值的想法,而不是寄希望于"下次再说"。因为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,"下次"往往意味着永远不会有机会。

高效工程师的工作产出示意图
高效工程师的工作产出示意图

高效工程师的工作产出示意图

熵增定律在管理中的体现

从物理学角度看,任何系统如果缺乏外部能量输入,都会趋向于无序状态——这就是熵增定律。个人的知识管理系统也是如此。

熵增定律示意图
熵增定律示意图

熵增定律示意图

项目文档如此,个人笔记如此,甚至工作流程也是如此。开始可能只是某个小地方有点乱,但破窗效应一旦启动,整个系统就会加速熵增。到最后,面对一团糟的现状,干脆破罐子破摔,彻底不想收拾了。

硅谷有一句话:「Perfect is the enemy of good」(完美是优秀的敌人)。很多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的整理方案,反而延迟了行动,最终什么都没做成。

规划谬误与认知偏差

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"规划谬误"(Planning Fallacy),指的是人们系统性地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。这种认知偏差在技术从业者中尤为明显——我们总是过于乐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可用时间。

大部分人,包括我自己,都有规划谬误的毛病。总觉得这个项目很快就能搞定,那个想法过两天就能实现。结果开了一堆新坑,填坑的时候才发现,每一个都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

结果就是不断开启新项目,但很少有人愿意做"收尾"的工作。在工程领域,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"半成品综合症"。

执行力的本质

真正的执行力不在于开始多少件事,而在于完成多少件事。我见过的优秀管理者,都有一个共同特质:他们重视"闭环",重视把事情做完整。

这让我想起丰田的改善(Kaizen)文化:持续的小改进比偶尔的大变革更有价值。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,与其制定宏大的计划,不如养成立即行动、定期整理的习惯。

持续改善(Kaizen)是支撑丰田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
持续改善(Kaizen)是支撑丰田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

持续改善(Kaizen)是支撑丰田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

说到底,想法只是想法,做出来的才算数。而做出来这件事,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,只是需要马上开始,然后坚持收尾。

© 2023

Build my mindset system

© 2023

Build my mindset system